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溪) 2016.4.3

請原諒我用條列式來寫,這樣比較省事XD

1.

今天突然深刻的感覺到,原來我們與比我們年紀稍長一點點的人也組成了一個奇妙的世代。我以前一直覺得用電報溝通的人很神秘、用打字機打論文的人很奇特,沒想到號稱e世代的我們,也活在一個有點青黃不接的斷層。起碼要等到我們高中時,臉書才在校園流行,之後則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前仆後繼地創了帳號。假如臉書於2008年起在台灣流行,2008年的人們,不管是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或大人,都在短時間內瞬間有了帳號,也瞬間開啟另一種人際互動模式。我猜這樣有個缺點,是原本不重要的人,因為剛好在2008年和我們認識,所以成為我們臉書裡元老級的好友。相對地,有些人明明很重要,但因為年代久遠而被遺忘。

我感觸比較深的是,今天突然想到,為什麼我不試著在臉書上尋找國中老師呢?我和國中班導超過五年沒有聯絡,她在我崩潰的國中生涯裡曾給我很多鼓勵,她讓我成為現在這樣。

在這之前,我曾經斷斷續續地想到一些人,那些在臉書被發明以前因為天天見面或因為對人生有重大影響而熟稔的人、那些因為趕不上臉書的發明,而在記憶中死去的人。我曾經斷斷續續地想在臉書上與他們破鏡重圓。是的,臉書的發明好像一場戰爭,一陣兵馬倥傯之後,好多東西都被重新整理了,我們換個地方安身立命。但是這些搜索大部分徒勞無功,我試著找那位國中班導、找敬芷、找國小班上的一個開心果,徒勞無功。

這件事情的啟示就是,我們的人際交往很多都在臉書上進行,有時候大腦也被簡化成「找朋友,上臉書」這樣的迴路。但臉書不見得聚集了所有重要的人,尤其等到我們高中時才有臉書這個玩意,國中國小的師長、朋友好像資訊大海中的孤島。你們應該都看過《腦筋急轉彎》吧,這真的很像慷慨赴義的嗶波,他們掉到腦子裡的一個角落,要有點認真想,才有可能把他們撈出來。

文筆太爛,沒辦法寫出苦尋無果時心裡的一絲恐懼與無奈,只好回去翻閱國中週記,上面有很多班導給的勉勵,伴我度過那段鑽牛角尖的歲月。

2.

剛剛看完2011年的電影《啟動原始碼》。最近蠻愛看電影的,但已經好一陣子不會在看完電影之後有種餘音繞樑的感覺。看完《啟動原始碼》之後,心裡就覺得嗡嗡嗡的,這部電影大概成功了吧。

3.

我的網誌可以統計訪客是因為在搜尋引擎打了什麼關鍵字才連結過來的。已經超過一年,我的網誌時不時還是有人因為一首籤詩所以點進來,偏偏我對那篇文章不太滿意,而且因為一首籤詩google成那樣,到底這些人是太無助還是太功利?

4.

我在我自己最新的那篇網誌文章裡有說,不知道怎麼平衡這麼多發言的平台。我想要把我的第一點整理成宜人的文字之後分享到ig上,看看有沒有人也有一樣的不安。

1 則留言:

  1. 我超級喜歡嗶波!
    別人都覺得我看腦筋急轉彎看到哭很荒謬,但是嗶波慢慢消失在黑洞裡時我真的哭了QAQ

    回覆刪除